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一生一导师,大创为主线”,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近日,学校组织开展了中山大学第十二届校级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评选工作。经各教学单位推荐、专家评审、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公示等环节,信息管理学院两项成果获二等奖。

我院教学成果“‘一生一导师,大创为主线’,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荣获中山大学第十二届校级本科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该成果由徐健副院长主持,张洋、吴曼瑜、李岱峰、李海涛、周旖、陈涛、张颖、李芷莹老师共同完成。
背景与教学问题
信息管理本科教育具有跨学科性、时代性、实践性等特点。新时期,面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愈加复杂的技术应用场景和技术研发难题,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愈发成为本科教育形成竞争力的核心。然而,传统以课堂讲授为主、以教师主导的单项知识传递和固定化的教学流程明显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创新过程难以发生和延续。问题具体体现在:老师与学生课后缺乏交流的割裂感、个性化学习方案制定的盲目感、就业深造缺乏指导的焦虑感、学生有创新实践需求却得不到指引的无力感,导致学生自始至终对专业缺乏认同感和对发展前景的迷茫感。
主要举措
应用成效
学生创新意愿显著提升:从个人自发到走向普及的转变
通过“大创为主线”三阶段培养和“四角色融合”导师制引导相结合,本科生创新参与从个人自发行为走向普及化。大创项目参与率从2021年的17.23%跃升至2024年的46.92%,大创项目数从2021年的12项增长至2024年的36项,其中国家级、省级项目数从2021年的2项增长到2024年的5项。科研实践创新活力持续释放,形成“人人敢创新、全员争实践”的创新氛围。

图3:大创项目参与、论文发表和升学情况
学生创新能力成效凸显:竞赛获奖与学术成果丰硕
大创三阶段递进式培养使学生竞赛获奖与学术成果实现量质双增。本科生发表专业论文人次从2021年的2人次增长至2024年的22人次,近四年本科生国家级和省部级获奖260人次。在导师带领下,学生团队发挥信管专业特长,针对学院管理存在的问题主动研发院级会议研讨室预定系统、会议资料存档系统、学院网站并投入正式使用。以上成果印证了“三阶段培养”与“导师科研引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质提升。

图4:学生代表性获奖
学业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导师制与创新培养赋能长远发展
2021至2024年,本科生升学率从45.31%跃升至61.73%。2024年我院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含学科竞赛)比例达86.9%,考研成功比例达70.97%,8名毕业生获中山大学表彰赴基层就业,多名学生升学北大、人大等国内名校,学生学业发展得到导师制有效支持。以上成效源于“四角色导师”对个体发展的精准把控,以及“大创-科研创新-升学就业”的能力转化链条。
导师制护航效应持续释放:“四角色融合”破解本科生培养痛点
创建“一生一导师,四角色融合”体系,将导师制以管理制度形式进行固化,明确规定导师确定与变更规则、导师“四角色”职责、导师工作量计算方法等。近四年累计为346名本科生配备导师,导师配置率达到100%。导师每学期开展指导活动不少于4次,指导范围从大创项目延伸至科研训练课程和毕业论文指导。导师制强化了学生专业认同、学术志向和科研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本次获奖是对我院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阶段性新成果的展示,充分彰显了我院的办学特色与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成效。学院将再接再厉,充分发挥教育教学成果奖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教学实践提炼优秀教学成果,以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