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谈 | “跨界”文科学者为你解秘"跨学科思维"

发布人:郑凯耿

跨学科是一种方法选择,还是一种新范式革命?

跨学科思维的建立要注意什么?

如何锁定有发展空间的学科连接点?

在不断扩展的复杂科学知识网络中,真正具有引领性的创新往往孕育于多学科融汇的交织点,而创新的路径则依赖于能否建立起跨越学科的认知桥梁。对于人文社科学者而言,跨学科不仅是一种方法选择,更是一种认识世界、回应时代、解决问题的新范式。我们面临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挑战,更是范式转型背景下的学术使命。


 

本期《青年谈》栏目,我们邀请到深耕科学学领域的信息管理学院青年学者侯剑华教授开讲,探讨“如何在已有学科训练的基础上,从0到1建立跨学科思维?如何在日益复杂的知识结构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连接点’?”

 

 

No.1


 

织网者的使命:

大科学时代的跨学科思维转向与知识连接

文 侯剑华

在大科学时代,科学知识体系快速演化,科学研究早已不再是单一“学科”内部的探索,而正转变为面向复杂问题的一场跨越边界、重组结构的系统性知识生产。作为“科学学”学科的奠基人,贝尔纳先生早在1955年发表的《科学研究的战略》一文中就指出:“科学总的发展模式还是相当清楚的:这种模式与其说像树,不如说像网。与课题或应用直接相关的科学工作的内容,可以比做网的网眼。各条线的交叉点是经验和思想集合的地方,是中心点,是一些新发现,从这里产生各种各样的应用技术和科学学科。”


 

作为以科学自身及其社会功能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学始终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实践同向同行,是深入认识和理解科学,揭示科学知识体系的演化结构以及科学活动发展规律的学科领域,是建立跨学科思维,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


 

当前,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正重塑着科学知识的生产方式与组织机制,笔者认为应将“计算科学学”作为新兴的交叉研究方向,尝试以计算的方式理解科学、解释科学、规划科学。形成以计算、数据、算法和大模型为核心要素的跨学科研究领域。跨学科研究不仅是研究方法的“升级”,更是关于“如何构建知识结构”的深度转向。

 

如何建立跨学科思维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著名科学计量学研究者赵红州先生认为,“任何一种科学创造过程,都是先把结晶的知识单元游离出来,然后再在全新的思维势场上重新结晶的过程。这种过程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重组中产生全新的知识系统,全新的知识单元。”


 

跨学科思维的本质,不是知识的拼贴,而是认知结构的重构。这种思维能力要求研究者不仅能够深入掌握本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还能具备在多学科语境中识别问题、迁移工具以及分解知识与重组知识的能力。简言之,是“理解他者的知识语言”,更是“在多种语言之间创造语法”。


 


 


 


 

 

跨学科思维的建立应从问题意识的转变开始

传统学科往往围绕内部理论逻辑推进研究,而跨学科研究则多以现实问题为起点。这些问题。如,数智治理、气候变迁、公共健康、社会不平等等,其复杂性天然超越单一学科的解释能力。因此,跨学科思维首先要养成一种“问题驱动”的研究取向,将现实情境转化为科学问题,再进一步匹配所需的知识资源与方法路径。
 

 

跨学科思维需要具备方法论的开放性

不同学科的研究范式、数据形式与解释逻辑差异巨大,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各自拥有截然不同的知识处理机制。青年研究者在构建跨学科思维时,应主动接触其他领域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当前数据科学、网络分析、语义建模等通用技术工具,这些方法往往成为连接不同领域的“通用接口”。以笔者所在的领域为例,文本挖掘、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等方法已经成为探究政策传播、网络舆情、组织管理、公共治理等议题的基础工具。
 

 

真正具有建设性的跨学科思维还应包含一种知识结构的比较能力

不同学科在问题表述、因果逻辑、证据标准、有效性判断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青年研究者要通过广泛阅读与跨界对话,逐步建立起对异质学科领域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的“知识互操作性”,而非知识的表面融合。
 

 

跨学科思维的成熟离不开合作性学习与协同研究的实践过程

跨学科不是独立完成的任务,而是一个协作性建构过程。加入跨学科研究团队、参与交叉项目、联合撰写研究成果,这些实际经验往往比任何理论更能锻炼和拓展思维方式。
 


 

总之,跨学科思维的构建是一个认知跃迁的过程,既需要向内反思学科的局限性,也需向外主动吸纳其他学科的认知资源。这种从“封闭系统”到“开放网络”的思维转变,是青年学者面向未来科研生态的必由之路。

如何找到不同学科间的连接点

 

跨学科研究的真正挑战,不仅在于理念与方法的整合,更在于如何在纷繁的学科知识体系中,精准识别可行的“连接点”。这些连接点是构建跨学科问题框架的起点,也是催生只是创新的关键节点。找到连接点,意味着在多个知识体系之间建立认知通道,使问题得以在不同视角下获得综合解释。


 


 

现实问题的复杂性是天然连接点的生成场

当一个社会问题无法被单一学科充分解释时,连接点便开始显现。例如,在应对公共健康危机时,生物医学提供病理解释,社会学提供行为视角,信息科学提供数据支持,伦理学则反思技术边界。研究者需要学会从问题中“解构出”不同学科的关注维度,进而寻找各自理论与方法之间的交叉区域。
 


 


 

共同的方法论平台是识别连接点的有效通道

在当前数据驱动研究日益普及的背景下,许多学科正在趋向共享某些计算工具和分析技术,如机器学习、因果推断、复杂网络建模、可视化技术等。这些“方法交汇带”提供了天然的接口,使得学科之间能够通过技术语言建立“对话”。例如,笔者在研究科学知识结构时,常借助知识图谱与主题演化算法,这些方法既适用于信息管理,也可扩展到科技政策、教育研究乃至文化传播等多个领域。
 


 


 

概念的迁移与重构是连接点的重要形成机制

许多基础性概念(如“生态”“系统”“记忆”“风险”等)具有较强的跨学科适配性,能够在不同语境中承载相似的问题结构。通过对这些概念的语义追踪与理论重塑,研究者可以构建起一种“中介性语言”,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认知桥接。特别是以实践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基于基础性概念,可以从不同学科视角对现实问题进行不同侧面的剖析,进而更深入地揭示问题的本质。
 


 


 

科学计量工具的辅助作用不容忽视

借助科学计量学的共被引分析、突现词检测、学科耦合度计算等方法,研究者可以从宏观层面识别哪些研究主题处于交叉热点,哪些期刊、作者或机构在进行实际的跨学科合作。这些分析工具不仅揭示了连接点在知识网络中的分布图谱,也为个人研究选题与学术定位提供了战略参考。
 


 

值得强调的是,连接点不是预设的,而是在动态的科研实践中生成的。尤其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迅猛发展的今天,新的连接点往往出现在研究前沿的交叉地带。为此,笔者认为应加快推进“计算科学学”的研究,正是期望以一种系统性、算法化的方式识别并解释科学活动中的连接结构与演化路径。这一方向,不仅链接了信息科学与科学学,也为理解科学本身的组织机制与知识动力提供了全新视角。寻找连接点不仅是方法技巧,更是一种科学思维的战略转型。它要求我们跳脱出单一学科的思维惯性,具备在差异中发现共通、在边界处构建桥梁的能力。唯有如此,跨学科研究才能从理念走向实践,从结构走向创新。
 

 

青年学者的跨学科使命与时代回应

 

当今世界正处于深刻变化的交汇期。知识更新加速、技术迭代频繁、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青年学者承担着双重使命:一方面要在自身学科中扎根,夯实基础;另一方面也需具备跨越边界、连接知识、回应现实的能力。跨学科研究,不应被理解为对既有范式的附加,而是一种面向大科学时代和数智时代的认知方式与知识策略。


 

构建跨学科思维,是一场从“学科中心主义”走向“问题导向型协同”的深度认知转向;寻找学科间的连接点,是在“结构分化(知识游离)”中探索“整合可能性(知识重组)”的实践智慧。在这一过程中,青年研究者不仅是参与者,更是塑造者。我们将以开放的视野、计算的工具、合作的精神,逐步拓展和深化科学知识新图景的结构边界。


 


 


 


 


 

学者寄语


 


 


 


 

作为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研究者,我深信,“计算科学学”不仅是一种方法的整合尝试,更是理解科学体系运行机制的新路径。而跨学科能力的培养,则是构建这一路径所不可或缺的认知起点。未来的知识生产,将不再是线性推进的专业深化,而是网状联动的系统协同。青年学者正是这张科学知识网络的新一代织网者。


 

每一个连接点的发现,都是一次新的可能性;每一次学科边界的跨越,都是对知识疆域的重新定义。愿我们都能以跨学科的视野与勇气,回应时代的挑战,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学术答卷。


 


 


 


 


 

作者简介


 


 


 


 

 


 


 


 


 

侯剑华,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专注于科学学与科学计量学、科技信息分析与竞争情报、科技管理与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研究。担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专家委员会决策咨询分委会委员等学术职务。广东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战略专家库专家。


 

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科技创新管理决策,科技政策与发展规划,科技信息分析与技术竞争战略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多篇资政报告被政府部门采纳应用。


 

曾被评为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优秀青年学者、全国科学计量学卓越成就奖、青年计量学家、省级优秀专家、省级高校创新人才、高等学校杰出青年学者等,入选省级百千万人才工程。连续(2023、2024年)入选Elsevier 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信息资源管理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