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雏音 | 王超:关于元宇宙图书馆的想象与批判
王超,中共党员,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22级图书馆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为潘燕桃教授,研究方向为信息素养及其教育。

✦ 学术研究
已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发表学术论文7篇、参编学术专著3部,曾获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国际信息科学与技术学会知识管理专委会(ASIS&T SIG-KM)最佳论文提名奖、图情档青年学者论坛思辨论文奖等奖项,学术成果以全文、摘要、学术海报等多种形式获国际图联第88届世界图书馆与信息大会(IFLA WLIC 2023)、图书馆定性定量方法国际会议(QQML)、欧洲信息素养大会(ECIL)、美国图书情报教育协会年会(ALISE)、中国青年创新论坛等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发表或录用,其中,于2023年8月在荷兰鹿特丹召开的国际图联第88届世界图书馆与信息大会(IFLA WLIC 2023)及其卫星会议上现场发表《Study on the Scenario-based Application of ChatGPT and Its Risk Avoidance Strate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 刊载出处:《图书馆建设》2023年11月22日网络首发
《想象与场景:元宇宙图书馆批判》
Imagination and Scenario: Critique of the Metaverse Librar
✦ 摘 要
元宇宙作为技术组合创新的新成果,引发了各个行业探索元宇宙的研究热潮。文章由元宇宙发展现状出发,从技术哲学视角反思图书馆技术应用历史。文章最后基于想象媒介理论,阐述元宇宙想象的价值,并从场景理论视角探索元宇宙图书馆对图书馆事业可能的贡献。
✦ Abstract
As a new achievement of technology portfolio innovation, the metaverse has triggered a research upsurge of exploring the metaverse in various industries.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metaverse, this paper reflects on the history of library technology appl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Finally, based on the imaginary media theor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value of the metaverse imagination, and explores the possible contribution of the metaverse library to the Librarianshi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ene theory.
✦ 论文要点
(1)元宇宙:技术浪潮之上的一朵浪花
2021年底,知名社交平台“脸书”(Facebook)正式将母公司名称更名“Meta”,让原本不温不火的元宇宙迎来了井喷式发展,备受各大科技巨头相继追捧,2021年也因此被称为“元宇宙元年”。但同其他新兴技术一样,元宇宙也难逃“高开低走”的魔咒,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元宇宙的衍生产品目前尚未具备合适的孵化空间,更多还只是对错过“风口”的盲目焦虑,以及带有实验性质的冲动尝试。与此同时,学界也开始关注元宇宙应用于教育、医疗、城市治理与公共文化服务等多种现实领域的潜在风险,呼吁警惕“元宇宙陷阱”。综合来看,审慎评估元宇宙,研判潜在的利益与可能的挑战已经成为业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2)从狂欢到静寂:技术哲学视角下的图书馆技术应用
回顾技术的发展历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塑造未来,也是深入探讨技术议题的基础。相较于一般研究视角,技术哲学视角聚焦技术批判与反思,更关心技术与自然、社会、文化等之间的关联与相互作用。技术推动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在发展初期也往往被忽视。从技术哲学的角度来说,技术本身是无害的。技术之所以某些情况下产生害处,只是因为其有时被以有害或者不恰当的方式加以使用。因此,各行业应审慎对待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图书馆界与图书馆事业而言也是如此。行业可能没有能力发明技术,但是却可以引领或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这才是我们更应该思考的议题。
(3)元宇宙想象:元宇宙图书馆研究的现状与创新
目前元宇宙的发展尚处早期阶段,尽管我们对于其潜力和想象空间感到兴奋,但实际上我们所见到的、实践的部分仍相对有限。部分所谓的“元宇宙图书馆”仅做到了将虚拟技术与实体馆空间加以结合,在实体馆内运用VR、AR等数字设备帮助读者以更加多元的形式感受图书馆服务,还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元宇宙图书馆。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考虑元宇宙图书馆的设想与实际实践之间的差距:元宇宙图书馆的设想与实践能否真正取得有效进展,这一发展模式又能否切实有利于图书馆事业的未来发展。总体而言,虽然业界正在积极探讨元宇宙图书馆的前景,但绝大多数图书馆仍然在探索的初级阶段观望和徘徊,对元宇宙和元宇宙图书馆的想象远多于实践,这表明元宇宙图书馆当前仍处于概念探索和局部领域的实践探索阶段。
✦ 科研心得
(1)选题缘起
在修读“图书馆学理论研究”课程时,老师们经常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出发,结合当前研究前沿和热点,借此拓宽我们的研究视野与思路。在任课老师的鼓励下,我将“元宇宙图书馆”作为结课选题。通过文献调研,我发现,自2021年元宇宙爆火后不久,图书馆界很快就开始了探索元宇宙对图书馆可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虽然我们对其潜力和想象空间感到兴奋,但是,由于元宇宙的发展目前处于早期阶段,实际上我们所见到的应用与实践仍相对有限。犹记得老师一直以来的嘱托,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要始终保持独立思维和批判意识,因此我决定从批判的视角出发,结合相关学术理论和当前元宇宙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研究。
(2)专著研读是学术研究不可逾越的一步
尽管学术论文有助于提升学术批判意识,可能启发新的研究问题或研究视角,但专著研读更有助于系统全面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快速构建知识框架,为学术论文的理解和专题论文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免误解或曲解各种概念和观点。在老师的指点下,我开展了大量的专著研读,如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布莱恩·阿瑟的《技术的本质》和《复杂经济学》、尼尔·波兹曼的《技术垄断》、罗伯特•斯考伯的《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瓦尔·杜谢克的《技术哲学导论》、刘永谋的《科技与社会十四讲》、葛玉海的《技术基础主义研究》等。通过对上述相关著作进行对比解读,使我能够更加清晰明了地阐释论点,以强有力的论据作为其支撑,力求论证严谨。
(3)论文需要反复修改而成
论文写作非一日之功。从初稿到定稿,需要静得住心、耐得下性子。初稿作为起点,是后续讨论和完善的基础,要在专著研读的基础上不断推敲打磨,或从整体视角进行大刀阔斧地章节调整与内容的整合拆分,或从细节处着眼调整论点阐述方式、补充论据乃至完善行文措辞等。多次修改是一个漫长甚至痛苦的过程,但要始终保持信心和耐心、毅力和动力。即便投稿后的返修、录用后的校稿,同样要抱着对文字的敬畏和负责的态度,不断吸收意见与建议,尽可能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