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周年·校友荟(八)| 邓美莲:澳门文化事业的推进者
校友简介|邓美莲
邓美莲,1999-2004年就读于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图书馆学硕士班,1990年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学本科。1995年至1998年任澳门中央图书馆中文图书组组长,1998年至2006年以及2013年至2015年任澳门中央图书馆馆长,2016年至2019年在澳门文化局公共图书馆管理厅厅长,现任澳门文化局顾问高级技术员,曾任澳门暨信息管理协会副理事长、学术理事。二十多年来参与多家图书馆建设和空间改造规划的工作,其中包括澳门中央图书馆空间改造、何东图书馆扩建计划以及现在筹建的澳门新中央图书馆建设计划等。
您在中大读书期间有没有令您印象深刻的事情,或者遇到对您有较大影响的人呢?
邓美莲:每当我周五结束工作之后就会去广州学习,在我走去上课时,仿佛又回到了美好的大学时光。程焕文老师、赵燕群老师和谭祥金老师在学习研究上教导我了很多,他们的一些思想对我的价值观的影响也很大,特别是他们由始至终坚定不移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信念,虚怀若谷、持续学习的精神,以及慷慨无私、与人为善的处世态度。
左三为邓美莲师姐
怎么将学校里学的知识应用在工作生活中的呢?做图书馆研究一般需要怎么样的思维呢?
邓美莲:我觉得在学校最重要的是学习一种思考的方式,把这种思考方式应用在工作和生活是很重要的。比如做研究的过程其实也是训练我们收集资讯、分析、研究、输出表达的能力的过程。但是知识不是绝对的,技术和图书馆的资源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甚至可能将以前做法完全反转,这是需要我们不断去检视和吸收的。
图书馆本来就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机构,要收集不同的见解和思想,包括历史的、现在的,还有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所以作为一个图书馆员也需要这种思维。图书馆的包容使它成为了一个很温暖的地方,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为了使图书馆持续成长、持续学习、持续包容,图书馆人也需要持续学习。而且不能让我们的工作只停留在图书馆,否则我们的想法会容易一成不变。我们从不同领域吸取灵感,打个比方说,从咖啡店或者是企业的做法中汲取的灵感也可以应用到图书馆。
您在攻读硕士期间也担任着澳门中央图书馆馆长这样的要职,那您是怎么平衡工作和学习的生活的呢?在学习工作之余,您是怎么放松自己的呢?
邓美莲:最重要的就是关于时间的分配。如果只是一味的学习或者工作的话,不仅会对学习工作毫无帮助,而且对身体也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很不健康。因此在工作学习之余,我会选择一些高强度、高专注力的训练,例如运动和绘画。运动是另一种休息的方式,在抒压的同时也获得了愉悦的心情。还有就是一定要留足独处沉淀的时间,让自己得到反省和升华。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在我们心情低落的时候,有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与好朋友的交流,不仅能够满足精神上的需要,而且能在艰难的时刻给予我们强有力的支撑。
澳门在全民阅读方面做出了很多成绩,能否请您介绍一下为了取得这些成绩澳门公共图书馆做出了怎样的努力?
邓美莲:我认为这些成绩不是一次性的、短期的,而是一种长期的、积累的不断摸索的过程。图书馆和市民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推广全民阅读之前,首先要构建图书馆和市民生活的联系。这些年来,澳门都有新建一些图书馆或者是对旧馆进行改造,这些改变对澳门全民阅读习惯的培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为如果大家的身边就有一些优质公共图书馆提供不同的服务,提供一个很好的空间,那么市民就会很愿意在图书馆度过一个小时或者更长的时间。这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市民们的生活习惯。全民阅读其实一个全方面的结合,我们既要考虑在一个社区中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图书馆空间,在这个图书馆里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才能更好的与市民的生活对接,也要考虑设计出一个什么样活动能让市民有更好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在整个过程中,都是一个和市民的互动过程,我们在不断依据新的需求进行调整,使之变得更好。即使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短时期难以看到成效,但是有了想法之后就要去做并且做好,不能轻易放弃。
您参与图书馆新馆建设、旧建筑改建及空间布局设计方面的议题20余年,在参与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些心得体会?
邓美莲:我很幸运,因为从我一开始工作到现在,陆陆续续参与了不少图书馆的建设,包括空间的改造等。我觉得首先做这些工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前期的工作做好,就是要做好分析,还有弄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选这个地方,为什么这样改造。当然,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但是我们要提供可以弹性处理的条件。还有就是即使是面对着一个很好的想法的时候,我们也要考虑自己的局限,思考做出怎么样的取舍。
而且不能单方面想着空间仅仅只是一个空间,也要意识到我们将会在这样一个空间内提供怎么样的服务,将会举办什么样的活动,将会如何展示馆藏的资源。空间如果不够,那么所有馆藏的管理也会产生较大的问题。在馆外也会同时去构想怎么去保存这些资源。这些问题需要在前期就想好方向,而不要带入到开始工作之后。
另外呢,除了自己构想之外,我们也会去参考不同地方的案例。因为我们发现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其他图书馆也会面对,而且有不同的解决方案,是可以让我们进行参考的。然后还有学术研究方面,有很多学者有很多建议和经验,这些经验被他们写成很好的文章或者是一些出版物,都是很好的参考工具,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些工具来进行分析或是评估,再去帮助我们建设图书馆。
您认为公共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呢?在数字化和信息化的今天,该怎样对其推陈出新呢?
邓美莲:我觉得第一点就是图书馆不断在发展,这告诉我们在图书馆工作中也需要不断去学习,这才能掌握不断的变化。第二点就是面对这些变化我们要去想。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因为图书馆的服务资源是需要扩展出去的。信息化数字化就是通过不同的载体和渠道,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来传递提供服务。但是如何去获取这些信息和服务就需要连接到我们服务的对象。所以在推陈出新的时候,要考虑到我们服务的对象是否能自主且更便利地取用这些服务。
我还觉得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的趋势就是能够照顾每一个人的尊严和需要。每一个人的尊严和需要其实就是他们自主的能力。我们在技术和服务上要考虑如何让用户不用每次都寻求馆员的帮助而以自己的方式就能获得资源和服务。这是图书馆在未来发展需要思考的。
另外就是无论是数字化资源也好,是实体馆藏也好,我们需要有布展的能力。馆藏资源那么多,如何让资源展示给大众,并吸引用户关注和使用,是我们需要思考的。用户并不知道图书馆有那些资源,这时候选择、布展、编辑及推广的能力就显得很重要,我们有责任让资源被知道、被看见。
您在工作中是怎么发现问题并解决的呢?您和您的团队是如何协同合作的呢?
邓美莲:我觉得有时候有很多问题或状况是不可预期的,有问题发生时,那就是一个提醒我们要去反思的信号。面对问题时,我们首先需要的是冷静。然后在解决前要先了解问题、寻找问题的根源,再去想解决办法,。这是一个模式,同时也是一个对分析思考很好的训练。
在团队协同合作的这方面,我觉得沟通是很重要的。因为每个人的想法观点是有限的,大家有不同的想法是很正常的事,重点不是谁对谁错,而是透过不同的想法找出共识和适当的解决方法,此外,还有就是要有容错的心胸,如果在问题发生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想好对和错或谁要负责的话,我觉得就会影响到大家的信任关系和合作的想法。如何构想解决方法和合作关系确实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图书馆和图书人应该怎么发挥作用呢?
邓美莲: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先要有更多的交流。因为粤港澳三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每个图书馆都有成功或不成功的案例,我们在看这些案例的时候要思考它们成功或者不成功的原因,可能关乎到制度、资源等方面的问题。通过交流,我们可以吸取更多的经验,或者获得更多的想法。我相信这样会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其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主要的宗旨就是建设更好的社会环境,为民众带来更多的福祉,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图书馆正是促进社会和人类持续发展和福祉的公益事业单位。图书馆和图书馆人要结合不同的知识、众人的智慧,来支撑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这是我们的使命。
2020年正值学院四十周年院庆,可以说一下您对学院的祝福和期待和对师弟师妹们的寄语吗?
邓美莲: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清楚自己的方向。无论是学院或者是我们学生,要清楚核心价值和信念是什么。因为我们总会遇到障碍或者条件上的限制,清楚自己的方向会让我们在困难的时候不会这么迷茫。而且要多问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否则就容易随波逐流,信念也很容易被动摇,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应该去做的。因为如果没有搞清楚自己的价值观的话就很容易把价值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上,容易造成一种害怕犯错、患得患失的心态。这样会抹杀掉自己的潜力和机会。我对学院和师弟师妹们的寄语还有就是我们应该保持谦虚开放的态度,多接触不同的人事物,容纳更多的建议和意见,然后从中探索自己的想法和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