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张洋教授受邀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学科机遇与挑战
文章来源
王晓光,刘越男,张洋.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专家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二):学科机遇与挑战[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5,15(3):4-10.
加快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评价体系,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信息资源管理学科智慧
张洋
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广州,510006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以下简称《纲要》)对教育评价作出了重要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教育评价在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发展方向。《纲要》提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机制”等要求,要进一步推进“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支持的教育评价和科学决策制度”,这为教育评价的未来创新发展和转型提供了明确方向和战略指导。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指引下,教育评价正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教育及其人才培养的评价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创新型人才产生了迫切需求,与之相应的教育评价也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科知识测评,而是拓展到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所培养的人才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情感态度等方面,需要建立更加多元化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评价体系。另外,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智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教育评价的模式和方法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数智化不仅成为推动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驱动力,更为教育和科技评价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机会与挑战。在这一背景下,信息资源管理学科需要敏锐地把握新兴技术所带来的变革,积极探索适应未来发展趋势的科技评价和教育评价的创新路径。
1 数智化驱动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评价
在当前教育、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数智化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全面渗透到教育、科技等各领域,推动教育评价、科技评价和人才评价体系进入全新发展阶段。《纲要》中也明确指出了教育评价的未来发展方向。在这一战略背景下,数智化技术作为推动教育评价创新的核心力量,正加速推进教育评价的数字化转型。具体而言,数智化驱动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评价体系,强调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教育、科技、人才的协同评价和一体化管理。《纲要》明确提出, 要利用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推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转型。传统的人工评定方式逐步被高效、精准的智能评估系统所替代,极大地提高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度。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教育评价可以通过实时收集学生的学习行为、课堂表现以及在线互动数据,运用数据挖掘和算法分析预测学生的学习进度和个性化需求,从而为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提供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服务。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还能有效促进教育公平。解决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中存在的偏差问题。
从科学计量和科技评价的视角来看,数智化驱动的教育评价与当前科技创新领域的智能化评估方法高度契合。例如,科技领域的科研项目评价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对项目的研究成果进行量化评估,还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项目的潜在影响力、合作网络、跨学科创新性等维度进行深度分析。这种跨学科、多维度的评价方法为教育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2 加快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评价体系
基于当前教育评价的新变化和数智化技术驱动的发展趋势,未来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应当紧密结合教育评价的数字化转型,积极推动基于数据驱动的评价机制,特别是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评价体系的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教育评价不仅要提升精准度和公平性,更要加强教育资源的智能化管理与配置,为推动高质量的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一,深化数智技术的跨学科融合。“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依托深度的跨学科合作。教育评价与科技评价的融合是未来发展的关键,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数据科学和教育学的协同作用下,探索新的智能评价模型变得更为重要。尤其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教育评价可以进一步突破传统的模式,通过全面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情感数据以及互动数据,进行多维度的个性化评估。这种技术的深度应用不仅能够提高评估的科学性和精准性,还能进一步实现个性化教育服务。未来的研究应聚焦如何结合学生的学习轨迹与情感变化,挖掘其潜在需求与成长路径,帮助教育者实现更精细化的教学目标。
第二,构建动态适应的“一体化” 评价框架。随着教育目标的多元化和学生需求的个性化,传统的静态评价体系已无法满足新时代对教育评价的要求。因此,建立一个动态、灵活的“一体化”评价框架是未来的重要任务。该框架应能够实时根据教育实践中的反馈信息进行调整,通过监测教育、科技和人才发展趋势,反映出教育目标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以及学习结果的多元性。在这一框架中,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还应综合考虑学习过程、情感体验等多维度的数据,为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提供更精准的改进方向。通过这种动态适应的“一体化”评价框架,可以不断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并推动教育目标的实现。
第三,强化教育评价反馈机制的作用。教育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业成果的评价,更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实时反馈。科技评价领域的动态反馈模式为教育评价的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在未来的“一体化”评价体系中,实时反馈机制将成为一个核心环节。通过持续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学生和教育管理者可以及时获取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法和管理策略,以不断优化教育过程。尤其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评价系统,能够实时提供教学改进建议,促进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未来应加强对教育评价结果的即时反馈机制,推动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总之,随着数智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评价将越来越注重智能化、多元化和动态化的特征。未来,教育评价不仅要关注现有技术和方法的应用,更要敏锐捕捉这些新兴技术背后的创新机会,积极推动跨学科的融合和研究创新。通过持续优化评价框架、推动技术应用、促进教育公平,教育评价将为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推动以及教育公平的促进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而在这一进程中,建设高度智能化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评价体系,将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在此进展中将大有作为。
作者简介
*原文载于《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5年第3期,转载已获作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