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数字人文遇上生成式AI,青年学者论坛共探研究范式新图景

发布人:郑凯耿

025年7月6日至7日,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与中山大学数字人文实验室联合主办的“从DH到Ai-DH:认知重构与方法创新”数字人文青年学者论坛暨第二届信管数字人文工作坊在信息管理学院A108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学术活动邀请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中山大学、郑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大学、淮阴师范学院等多所高校的青年学者,以及知名期刊编辑和业界专家,就人工智能如何从根本上重塑对人文研究对象、研究范式、知识生产模式乃至人文价值的认知重构进行学术交流,并深入探索由此催生的新型研究方法、分析工具与协作模式。活动共吸引近百名校内外师生参加。

PART 1

开幕仪式

7月6日上午,数字人文青年学者论坛和数字人文工作坊正式开幕。开幕式由陈涛副教授主持,中山大学数字人文实验室王蕾主任和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唐琼教授分别致辞。

图1 陈涛副教授主持


 

王蕾主任代表中山大学数字人文实验室向参加青年学者论坛和工作坊的师生表示热烈欢迎。她指出,数字人文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文引领技术的理念,努力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探寻新的平衡。她回顾了中山大学数字人文联合研究院和数字人文实验室自2024年成立至今,在响应国家文化数字化、文化强国、“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人文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方面做出的探索与成就。本次青年论坛和工作坊扎根学术前沿,回应现实需求,充分展现了当前Ai-DH多元探索的无限可能和数字人文研究方式的全面拓展。未来,中山大学数字人文实验室将继续加强与各兄弟院校的交流合作,携手推进数字人文的进一步发展。

图2 王蕾主任致辞


 

唐琼副院长代表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向对本次学术活动大力支持的兄弟院校表示衷心感谢。她介绍了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在数字人文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方面的条件与优势,目前,学院获得全国首个“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硕士专业学位授权,“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首批建设试点,以学院为挂靠单位的文旅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国家档案局首批重点实验室——“数据归档与档案安全”实验室、中山大学大数据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及团队开展了数字人文相关的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诚挚欢迎和邀请各位专家学者和青年才俊前来沟通交流,共议学科前沿议题,共谋数字人文新发展。

图3 唐琼副院长致辞

PART 2

数字人文青年学者论坛

上半场专家报告邀请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翟姗姗教授、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位通助理教授、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李惠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严承希讲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文理学院张宁讲师做学术报告,由陈涛副教授主持。

翟姗姗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基于知识图谱的地方志数字资源开发与利用》。她介绍了地方志的概念及其分类,分析了地方志的多模态特征、多元文化特征,并从地方志的功能价值、创新与决策利用价值及地方文化的深度挖掘与知识发现等视角提出地方志及地方志研究的重要性。她通过三网一馆两平台、省市县三级网络和专题性、综合性知识库等详细的案例,展示了地方志数字资源建设成果、地方志数字资源服务及其开发利用全过程。最后,她针对地方志数字资源建设的现实困境,提出了以领域跨模态知识图谱作为地方志资源开发的实现路径。

图4 翟姗姗教授做学术报告


 

位通助理教授以《数字人文视角下的大规模文化遗产图像数据化》为题,他以如何利用大规模图像开展人文研究为切入点,分析了历史图像资料在考古、历史、艺术等领域展现出的大量尚待解读的潜在价值,并提出对图像资源进行高效、精准的标注,使其数据化,是利用大规模图像开展人文研究的关键,亦是难点。他认为,本体和语义分割技术相结合的双向协同机制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将海量图像资源转换为可分析和处理的结构化数据,同时提升图像数据化的效率和质量,并通过现场演示格图智能数据化平台来展现双向协同机制如何支持数据结构化和图像自动化标注。

图5 位通助理教授做学术报告


 

李惠副教授的报告题目为《植物之旅:从史料整理到数字服务》。她系统梳理了地方志文献的定义、特点和物产、方志物产的定义及演变历史,并从传统文献学和数字人文两个视角分析方志物产的研究现状。她认为在保留历史温度的同时,将传统植物知识转化为具备现实价值的信息服务,是方志物产研究应关注的问题之一。她通过现场演示稻作知识对话系统,展示了以多粒度实体识别为前提构建的基于知识图片的问答系统和集成LLM的检索增强对话系统能够以更为自然流畅的风格与用户进行交互式对话,帮助用户获取较为准确的稻种知识和更加广阔的背景知识。

图6 李惠副教授做学术报告


 

严承希讲师作题为《探索技术赋能下的古籍整理与服务应用》的报告。他认为当前古籍数字化整理存在自动化水平有待提升、知识库较少以及古籍内容挖掘与知识服务仍停留于理论阶段等现实问题,而汉语古籍智慧处理技术在古籍自动标注模型与工具开发以及平台建设中的应用为提升古籍整理与服务效能提供了技术支撑,并以《清实录》知识聚合服务平台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最后,他提出了AI赋能下古籍智慧服务平台的框架、方法与技术,强调基于交互式可视化的语义扩展、基于大语言模型和RAG技术自然语言问答技术的融入是其功能的特色。

图7 严承希讲师做学术报告


 

张宁讲师作《从理论到实践的游戏数字人文》报告。她以游戏的内容、叙事、技术、运行平台与呈现方式引入主题,考察国内外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从特点、方法、数据、应用、平台、算法等角度探讨何为游戏数字人文。她在详细介绍上海图书馆东馆《雪泥鸿爪》、北京师范大学VR《旧唐书·玄宗杨贵妃》、VR互动纪录片《古籍寻游记》、VR《韩熙载夜宴图》、VR《永乐大典》等典型案例的基础上,分析VR古籍数字人文游戏从需求梳理到内容策划再到建模、动画、地编、交互设计的建设路径,并以VR《维摩诘经》项目为案例进行展示。

图8 张宁讲师做学术报告


 

 


 

下半场专家报告邀请江苏大学科技信息研究所韩牧哲讲师、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郑翔讲师、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张强讲师做学术报告,由李惠副教授主持。

韩牧哲讲师的报告题目为《AGI驱动下文化遗产老化数据库的服务创新路径》。他聚焦具有过期数据和遗留系统两个核心特征的老化数据库,以焦山摩崖石刻的碑帖数据为研究对象,探索文化遗产老化数据库如何在AGI赋能下实现服务创新。他以信息背景框架为理论基础,提出通过知识图谱与大语言模型协同构建混合检索策略,同时发挥知识图谱的知识收敛特性和大语言模型的交互优势。他以江苏大学图书馆和镇江焦山碑刻博物馆的碑帖数据为例,从知识重组、索引和检索器构建、生成式问答等方面探讨文化遗产老化数据库服务创新的实现方法。

图9 韩牧哲讲师做学术报告


 

郑翔讲师的报告题目为《我国古农书书目提要多维知识重构》。她提出古籍活化、传承农耕文化、系统了解中国古农书和促进目录学发展转型的需求呼吁进行中国古农书相关研究,古农书书目提要是全面揭示古农书与农业知识的有效工具。因为,她按照知识定义、获取和多维重构三个步骤构建古农书书目提要的多维知识重构研究框架,并以清代棉麻蚕桑类农书为例,证明该框架在“人”“书”“地”三个维度实现古农书书目提要知识重构的效果。她认为后续研究还可以从版本、时间、文献写作地、作者流放地等更多维度开展古农书书目提要的知识重构研究。

图10 郑翔讲师做学术报告


 

张强讲师的报告题目为《融合Qwen2.5-VL与LoRA微调的方志类古籍多模态RAG智能问答系统构建研究》。他聚焦传统数字化手段难以实现知识要素的深度挖掘与关联分析这一问题,设计和构建多模态智能问答系统,实现文本与图像的跨模态输入、实时知识库检索及结构化答案生成,并以顺治《河南通志》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他认为“多模态大模型+轻量化微调+检索增强”能够有效解决方志古籍图文杂糅、语义深潜的解析难题,未来可通过引入更多方志古籍数字化资源、知识图谱增强语义关联、优化跨模态对齐算法等路径,进一步推动古籍智能处理技术的实用性与普适性。

图11 张强讲师做学术报告


 

 

 


 

博士研究生论坛环节由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赵珂、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王昊、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杨鑫、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高颖四位博士研究生做汇报发言,并邀请《图书馆杂志》原常务副主编金晓明研究馆员和《图书与情报》常务副主编魏志鹏教授两位专家进行点评,由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教研室主任周旖副教授主持。

赵珂博士研究生的汇报题目为《LLM多智能体驱动的文化遗产叙事与信任体验》。她利用数字人文研究思维,将文化遗产数字叙事视为特殊的信息系统,从人智交互的视角研究LLM多智能体叙事系统如何为用户模拟可信的交互体验,探讨影响用户对LLM多智能体叙事系统信任的交互因素。 

图12 赵珂博士研究生做汇报发言


 

王昊博士研究生的汇报题目为《数字人文视域下的古籍大众传播研究》。他以数字人文的核心理念为切入点,梳理数字人文推动古籍大众传播转型的实践案例,分析其具体表现,结合拉斯韦尔“5W”理论从传播的主体、对象、媒介、内容、效果五个维度构建数字人文视域下的古籍大众传播框架。

图13 王昊博士研究生做汇报发言


 

杨鑫博士研究生的汇报题目为《语义嵌入与大模型协同优化的自动主题标引》。他借鉴案例推理理论与两阶段检索排序的层级优化思想构建两阶段协同的主题标引方案,认为基于混合智能思想的虚拟专家校准重排,具有“历史经验采纳+模拟专家修正”组合的特点,可作为一种高效的辅助自动主题标引方法。

图14 杨鑫博士研究生做汇报发言


 

高颖博士研究生的汇报题目为《基于微调大语言模型的〈全唐诗〉物产实体抽取与知识图谱构建研究》。她通过对比实验,选择小样本量下微调Qwen3-8B模型对全文本进行实体抽取并构建《全唐诗》物产知识图谱,认为这种‌物产实体抽取的轻量化途径‌能够展现出低资源场景下古籍命名实体识别的潜力。

图15 高颖博士研究生做汇报发言


 

点评环节


 

金晓明研究馆员从选题的实证性和实用性角度肯定了上述汇报内容,并从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与创新性以及期刊论文发表的角度提出优化建议:一是提升研究深度,在现有基础上增加研究案例、补充实验数据和拓展应用场景,从而增强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和说服力;二是规范叙事表述,保证叙事具体准确、条理清晰,尤其是对同一概念或术语要采用统一表述,从而提升学术论文的规范性。

图16 金晓明研究馆员做专家点评


 

魏志鹏教授肯定了上述汇报内容的学术价值与创新意义,并提出进一步优化论文结构与内容的具体建议:一是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要掌握“小题大做”和“大题小做”的方法与技巧,同时要坚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与思路;二是学会扬长避短,在研究与写作中充分体现所属学科领域在理论、方法、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有助于进一步彰显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图17 魏志鹏教授做专家点评


 

 

本次“从DH到Ai-DH:认知重构与方法创新”数字人文青年学者论坛暨第二届信管数字人文工作坊由我院和中山大学数字人文实验室联合主办,旨在搭建高水平、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汇聚多所高校青年学者、期刊专家与业界力量。通过8场专家报告和4场博士生报告,论坛深入探讨了知识图谱、大语言模型、VR技术等智能技术在文化遗产活化、古籍整理、游戏人文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有力推动了数字人文在智能时代的学科发展与影响力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