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生 包惠敏:《我国历史档案研究的焦点透视与趋势展望(2000-2024)——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近日,我院陈永生教授、包惠敏博士生的论文《我国历史档案研究的焦点透视与趋势展望(2000-2024)——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发表于《档案学研究》2025年第1期。


历史档案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其系统性保护传承与创新性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背景下,全面考察该领域的学术发展特征与研究演进轨迹,不仅有助于把握档案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更能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学理支撑。该研究即立足历史档案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沿,对既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回顾与反思。
该研究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2000-2024年间收录的314篇历史档案研究核心文献进行分析。通过构建关键词共现网络、研究主题聚类图谱以及研究演进时区图谱,探究了我国历史档案研究领域的文献计量特征、知识网络结构及其演进规律。
研究表明:从文献增长趋势来看,历史档案研究领域年度发文量虽呈上升态势,但整体增长速度相对缓慢。在研究力量方面,虽研究深度持续拓展,但尚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体,机构间合作网络较为松散,研究力量呈现分散化特征。在研究主题方面,主要聚焦于对历史档案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手段、历史档案数字化转型路径、基于历史档案的社会记忆建构机制及数字人文技术应用等主要领域的研究与探索。在历时性研究演进方面,既有研究经历了明显的阶段性转变:早期(2000-2009年)的研究主要是在宏观层面上建构历史档案研究的框架,总体更加注重对传统环境下历史档案的管理和价值探讨。中期(2010-2018年)的研究转向数字环境下历史档案的保管和利用,同时开始出现与社会学、历史学等跨学科理论和方法融合的趋势。深化期(2019-2024年)的研究则在数字人文技术的驱动下,更加关注历史档案创新应用场景的探索和开放利用问题的研究。
历史档案研究领域虽已积累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但现有研究仍缺乏对该领域的研究特征、研究结构和研究演进轨迹的系统性梳理。基于此,该研究采用科学知识图谱方法,通过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的结合,揭示了历史档案研究领域的知识聚类特征和学术演进规律,为学科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实证依据。
与此同时,该研究还为未来研究提出了五点建议:其一,在价值取向上,应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充分挖掘历史档案在服务和支撑国家重大战略中的价值。其二,打破传统研究模式的局限,加强科研合作网络构建,形成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学术共同体。其三,研究重心应从“重藏轻用”旧观念转向“藏用并重”新理念,尤其应深化对历史档案开放问题的探讨。其四,研究视野应从“单一学科”转向“跨学科融合”,积极倡导并深化跨学科合作与交流,审慎借鉴并融合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其五,从“传统人文”转向“数字人文”,不仅要坚守人文研究的根本,还要深入探索将数字人文的理念与方法融入其中的新路径,坚持用人文涵养数智,用数智赋能人文。
本文原载于《档案学研究》2025年第1期,文章转载已获作者同意。
陈永生,教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档案局重点科技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等项目60多项,发表和出版论著200多篇/部。
包惠敏,2024级博士研究生,已在《档案学研究》《档案学通讯》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