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教授讲述“以人为中心的AI”的理念与实践

发布人:郑凯耿

4月14日上午,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王军教授做客中山大学,以“‘以人为中心的AI’的理念与实践”为题进行学术讲座。讲座在中山大学党委办公室的指导和支持下,由中山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信息管理学院及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山大学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靖教授主持。讲座吸引了120名师生及图书馆馆员参与。

 

图1 讲座现场

图2 张靖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张靖教授对王军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大家介绍了王军教授的研究经历与研究成果。王军教授从三大维度展开论述:基于文学历史语料的HAI实践、文化遗产活化、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对比下的HAI发展路径

王军教授指出,针对当前AI依赖海量数据导致的“幻觉”问题,应构建符合人文学术范式的AI工具。他强调需延续传统研究的核心方法——包括文献细读、版本校勘、批注积累、工具书运用等,通过建设专业语料库使AI服务于人文研究,而非简单替代人类思维。

图3 王军教授讲授

 

      在具体实践层面,王军教授重点展示了北京大学数字人文中心的两项成果:一是「吾与点」智能标注平台,该平台是针对古籍文本推出的AI驱动云端智能标注平台,支持从古籍中智能抽取实体关系并生成知识图谱,通过构建标注模型可实现文本对勘、知识发现等研究需求;二是“识典古籍”开放阅读平台,该平台具有方便学者阅读检索与研究、公益开放共享、页面设计优美、提供辅助阅读工具等优点。

图4 王军教授讲授

 

面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王军教授提出我们要培养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的人才。对于一个学者而言,其思维空间至少要有两个维度,横向需具备跨学科、跨文化的广度认知,纵向应建立文明演化的深度视野。他特别指出,AI时代的教育者的核心使命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能力,培养其应对剧烈变动、不确定性世界的能力。

问答交流环节,先后有馆员和同学就“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的本质差异”“大语言模型‘幻觉’问题的预防与识别”“「吾与点」平台处理诗歌用典的可行性”等进行了提问,王军教授悉心解答,现场学术讨论氛围热烈。

图5 现场问答交流

 

      讲座结束,由张靖教授做总结,她指出本次讲座通过理论阐述与案例演示,清晰展现了AI技术与人文学科融合的可能路径。对于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学生以及工作者而言,专业化AI工具将有效提升研究效率。最后,她再次对王军教授的学术分享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图6 张靖教授总结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