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工作坊·第一期】陈涛:图像互操作

发布人:郑凯耿

     2024年7月15日至7月17日,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与中山大学数字人文实验室联合主办的数字人文工作坊第一期在信息管理学院A108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数字人文工作坊由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陈涛主讲,以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为主题,讲授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IIIF)的核心概念及其应用、IIIF的六个主要API及其实际操作、IIIF图像服务的部署与优化、IIIF与关联数据的结合及其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以及基于IIIF的项目实践与展示等主要内容,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全面地为参加工作坊的师生讲授如何实现与提升网络图像资源的互操作性,从而更有效地利用数字图像资源。来自中山大学中文、历史、哲学等十几个学科、院系及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等其他院校的40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期工作坊。 

 

1、开幕仪式

       7月15日上午,中山大学数字人文工作坊举行开幕仪式,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陈诗诗副处长、中山大学数字人文实验室王蕾主任和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党委林俊洪书记出席开班仪式并致辞,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唐琼教授主持仪式。

图1 唐琼副院长主持

 

       陈诗诗副处长首先向第一期数字人文工作坊的顺利举办表示祝贺。她指出,中山大学十分重视推动学科交叉建设,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培育学科新的增长点,于2024年相继成立数字人文联合研究院和数字人文实验室。人文社科处将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战略规划,密切关注各院系专业在跨学科研究中的诉求,增强服务学科交叉的能力。同时她表示,数字人文工作坊是跨学科交流的有益尝试,人文社科处将继续给予支持,并预祝数字人文工作坊越办越好,为推动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图2 陈诗诗副处长致辞

 

       王蕾主任代表中山大学数字人文实验室向参加工作坊的师生表示热烈欢迎。她回顾了自2012年以来中山大学图书馆、文科院系等机构在数字人文领域的探索历程,指出中山大学数字人文联合研究院、中山大学数字人文实验室的正式成立开启了本校数字人文发展的新篇章。中山大学数字人文实验室将在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孵化、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合作、宣传与推广等重点领域积极推动学校数字人文发展。本期工作坊正是实验室在推进数字人文人才培养方面的首个重要活动。未来,实验室还将联合不同院系机构和专家,持续开展不同主题的数字人文工作坊,激活学校在数字人文研究和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的活力。

图3  王蕾主任致辞

 

       林俊洪书记简要介绍了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办学特色及陈涛副教授在数字人文研究领域的突出成果。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学院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拥有完整的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布局的教学单位,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三个专业全部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并在教学内容和研究领域上兼顾人文素养与信息技术的培养,具备学科交叉的条件与优势。目前,我院拥有文旅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和国家档案局首批重点实验室——“数据归档与档案安全”实验室以及多个教学团队正在从事数字人文领域的研究工作。学院将本着资源共享,促进学科交叉的初衷,大力支持数字人文工作坊的开展,诚挚欢迎校内外师生前来沟通交流,共谋数字人文和交叉学科的新发展。

图4 林俊洪书记致辞

 

2、何为数字人文

       15日上午的开幕式后,第一期数字人文工作坊正式开始。陈涛副教授从数字人文的相关研究机构、授课院校、学术会议、学术组织、培训活动、专业期刊等角度,系统、重点梳理和介绍了迄今国际、国内数字人文发展的历程和重要成果。围绕“何为数字人文”,他指出数字人文的概念与内涵经历了“起源-转向-发展”的过程,他重点介绍了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图5 陈涛副教授介绍第一期数字人文工作坊内容

 

       本期工作坊以文化遗产领域的图像互操作为重点内容,在介绍了数字人文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后,陈涛副教授为大家展示了一批极具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文化遗产的图像,并以《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一作品为例,抛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面对海量的超高清分辨率数字图像资源,如何才能实现其开放共享、互操作及有效利用?

图6 陈涛副教授展示文化遗产图像

 

3、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及其应用程序接口

       15日下午,陈涛副教授系统讲授了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International Image 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IIIF)和主要的应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重点介绍了Image API、Presentation API、Authorization Flow API、Content Search API、Change Discovery API和Content State API共六种IIIF API,并详细讲解了Image API的主要参数,以及如何运行并使用图像服务器Cantaloupe和Image API的典型应用OpenSeadragon。他指出,IIIF可以很好地解决图像共享互操作问题,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艺术馆等机构采用IIIF技术后,能够对以图像为载体的书籍、地图、卷轴、手稿、乐谱、档案资料等在线资源进行统一展示和使用,可以突破自身资源的限制,实现和其他馆藏机构之间图像资源的互操作,极大提高在网络数据环境下的研究能力。

图7 陈涛副教授介绍IIIF

 

       16日全天,陈涛副教授从Presentation API介绍、Manifest清单编辑和IIIF Viewer部署三个方面对工作坊师生展开培训。重点讲解了Presentation API的结构,并以Presentation API 3.0为例,指出类、关系、属性、张页的列单、注释页集合、整套藏品(集合)、单件藏品(清单)、单页(画布)、注释页、注释、内容(图像、视频、标注)等均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他还强调了关键组件manifest.json在提供元数据、描述结构与内容、导航、展示、注释、交互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陈涛副教授为大家讲解如何运行和使用Manifest Editor,并以Mirador为例指导大家如何部署IIIF Viewer。

图8 陈涛副教授讲解Presentation API的结构

 

4、IIIF项目实战

       17日,工作坊的核心内容是培训总结与实战演练,旨在将两天培训中的各个工具和环节串联起来,让参加工作坊的师生能够运用IIIF技术实现图像的共享互操作。

       在项目实战演练环节之前,陈涛副教授介绍了Image API和Presentation API以外的IIIF其他API的基本情况,并结合已有的数字人文项目展示了当前业界正在进行的IIIF与音频、视频、3D模型和人工智能相结合的应用探索。

       在实战演练过程中,参加工作坊的师生每人选择一册《永乐大典》的图片,通过安装Cantaloupe图像服务器、生成Manifest清单文件、发布Manifest清单文件、安装Mirador阅读器等步骤,生成在线数字图像资源,并探索互相之间如何共享。师生们在前期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在陈涛副教授的指导下,通过不断探索和尝试,陆续完成了任务。

 

图9-10 陈涛副教授为学员答疑

 

5、学员感悟

陈昭羽(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非常感谢陈老师的授课与工作坊主办老师与同学们的统筹安排。作为历史学系的学生,了解到日常使用的各大图书馆数据库是如何按照一套标准呈现图像的,这是非常有趣且有意义的事情。这可以改善研究者获取、阅读、操作与管理图像史料的方式,以实现更大批量的远读与对更为精细的近读。此外,诸如curation API等标注工具或可以帮助图像史料按照研究者的需求陈列。

孙学雯(华南师范大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课程内容条理清晰,循序渐进,特别是实践环节,让我们有机会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陈老师耐心细致的指导和同学们热情互助的学习氛围,更是让这次工作坊变得生动有趣。期待未来还能有机会参与类似的活动,再次感谢组织者和老师的努力与付出!

黄衍杰(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为期3天的IIIF框架培训,实在是收益良多。这次培训不仅提供了全面的理论介绍,还特别重视项目实践的指导,尤其是结合了永乐大典的实际案例进行操作。我们从架设图像服务器开始,逐步学习了使用阅读器和manifest编辑器等基础步骤。这些操作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包含了许多细节和技巧,使我们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核心技能。

       无论是在学术研究、图书馆管理,还是在数字化文献保存方面,IIIF框架都展现出了强大的应用前景。这次培训不仅提升了我的技能,也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看到了数字人文更多的可能性。

陈俊兰(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参加数字人文工作坊第一期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我们与数字人文有着天然的联系。这次的工作坊让我在课堂之外对“数字人文”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不仅如此,工作坊里的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积极地进行互相学习和交流,我从他们身上也学到了很多。这次的数字人文工坊让我收获满满,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学习机会!

黄晓璐(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本期数字人文工作坊让我深刻体验到了图像互操作的魅力,通过学习相关软件的原理与操作,我与同学们收获颇丰。活动增强了我的实践能力,可以为未来的比赛与工作打下基础,我深感本次工作坊的实践意义非凡。如果有机会,我非常期待参加下一期的主题工作坊,继续探讨数字人文领域的更多奥秘。

       最后,陈涛副教授对第一期数字人文工作坊进行了总结。来自校内外各个学科专业的学员们在本期工作坊中积极参与、勤于思考、严谨操作,展现出对数字人文研究和跨学科沟通交流的热情,希望数字人文工作坊能够成为学员们学术研究生涯中的一个加油站,祝愿学员们在未来的学习与研究中能够取得更大进步。

       至此,中山大学数字人文工作坊第一期圆满结束。未来,中山大学数字人文工作坊将围绕不同的数字人文主题,联合不同院系、专家学者持续举办,为数字人文研究者提供广阔的学习、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