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 | 大数据时代多学科融合的网络舆情研究新范式
6月19日下午,由中山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和信息管理学院共同主办的大社科工作坊第2期“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舆情研究范式”在信管文库顺利举办。本次工作坊特邀中山大学心理学系何凌南副教授做激活报告,信息管理学院的李岱峰教授、聂卉副教授、冯小东副教授和张洞副教授结合相关研究做了分享,学院党委书记林俊洪、副院长唐琼教授、彭国超教授、聂勇浩副教授、张庆博士后、张帅博士后和部分硕博学生参与了讨论。
网络舆情是新世代背景下社会心态变迁、信息过载适应与媒介技术发展的综合结果,它成为政府和行业需快速应对的现实治理问题。网络舆情研究需要多学科来共同探讨研究视角、技术、范式以及关键性问题,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
回顾
激活报告环节
在激活报告环节,何凌南副教授首先从实践视角探讨了网络舆情频发的原因,包括公民意识的提升、国际政治与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的结构性改变等,并介绍了“检查、诊断、治理、预防”的网络舆情应对措施。接着,他从理论研究视角分享了大数据对网络舆情的挑战以及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的研究方向,他认为未来相关理论研究可以更加关注“网络社会心态”, 注重心理学理论在网络舆情分析中的应用,并分享了有关“信息人格”的最新研究成果。
与谈报告环节
与谈报告环节,李岱峰教授分享了其主持的校企合作项目“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智能推理及专业文本生成”,讨论了智能AI模型在网络舆情分析中的作用;聂卉副教授介绍近期完成的“结合梯度提升树算法与可解释机器学习模型SHAP的抑郁症影响因素研究”;冯小东副教授介绍了机器学习技术用于舆情大数据分析的两种范式:预测任务和管理;张洞副教授则从用户行为研究出发,分析用户行为特征对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路径的影响并利用大数据技术预测其结果。

总结
与会成员围绕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就各个报告的研究内容及方法,从跨学科领域提出了相关推进建议。
最后,何老师指出,随着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化和国际背景的不断变化,社会科学研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他强调,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学科,与信息管理、计算机、社会学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网络舆情研究领域。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不同研究背景的学者可以共同解决一些更复杂的科研课题,推动科研事业的发展。、
本次工作坊嘉宾的分享体现了大数据时代中社会科学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与现实应用,推动着科研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