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 | 我院3项成果荣获第十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发布人:郑凯耿

       近日,广东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公示完成。我院3项成果获奖,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奖成果信息如下:

image-20240608110245-2

获奖项目

《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致敬——中山大学图书馆藏马克思恩格斯手稿与珍稀著作的时代价值》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程焕文

image-20240608110320-3

       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院长,兼任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委员。

 

其他作者:

       王蕾,中山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研究馆员,兼任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版权及其他法律事务咨询委员会委员及图书馆史特别兴趣组委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图书与图书馆史研究专业组主任。

       张琦,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藏部主任,副研究馆员,兼任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图书与图书馆史研究专业组委员。

       谢小燕,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藏部馆员。

 

获奖成果介绍

       该论文的撰写缘起于中山大学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举办的“笃行与薪传——马克思主义在中山大学的实践与传承”系列展览(2018年5-12月),2018年5月19日程焕文教授应广东省委宣传部邀请,以《利用丰富史料宝贵文献  加强马克思主义研究》为题在“广东省委宣传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理论座谈会”上做重点专题发言,在此基础上作者团队撰写了本学术论文。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图书馆学报》在2021年7月15日出版的第4期为本论文特设“专稿: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开篇专栏予以刊发。

       论文以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建设的历史传统为基础,阐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山大学图书馆以2017年《资本论》出版150周年、2018年《共产党宣言》出版170周年和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三个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在全球收集马克思恩格斯手稿和珍稀著作,建立马克思恩格斯手稿和珍稀著作特藏的过程,首次向全社会公开揭示中山大学馆藏马克思主义珍稀文献,包括马克思恩格斯手稿6件、《共产党宣言》最早3个重要版本和《资本论》14种语言初版,在此基础上,论文从文献学、版本学、翻译学与传播学等角度全面阐释了马克思恩格斯手稿与珍稀著作的重大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认为在新时代收集保存马克思恩格斯手稿与珍稀著作对于传承马克思主义伟大精神,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发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育人作用,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该论文在《中国图书馆学报》2021年第4期发表后,受到全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界和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界的高度关注,影响十分广泛。论文被“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文献研究分会”官方公众平台“MEGA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主办)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索引数据库《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21年)全文收录转载。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官方公众平台“南开马院”发布《学科前沿|<资本论>学(“资学”)2020年以来重要期刊文献(上)》,将本论文列为“《资本论》传播史方面”的重要期刊文献之一。同时,由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等单位评选出的“2021年度中国图情档学界十大学术热点”,将本论文列为“热点二:建党百年的红色资源整理与研究”5篇代表文献之一。

 

获奖项目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微博舆情主题挖掘与演化分析》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曹树金

image-20240608110443-4

       曹树金,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理工大学特聘教授、信息管理学院院长。主要从事信息组织、网络信息管理、大数据治理与管理等方向的教学和研究。主持各级科研项目30多个,发表论著200余篇(部)。

第二作者:岳文玉

       岳文玉,现任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讲师,中山大学情报学博士。主要从事信息组织与知识图谱、数据治理等方向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CSSCI核心期刊9篇,3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中国情报学前沿》编者之一。

image-20240608110453-5

 

 

获奖成果介绍

       本成果探索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微博舆情传播周期中各阶段的主题特征,勾勒舆情事件主题演化的时序发展趋势,为舆情决策与分析提供科学依据。以实际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例,采集相关语料,结合生命周期理论、特征词-权值模型以及潜在狄利克雷模型方法,将时间维度融入微博文本分析,进行包括时间序列的主题挖掘工作,挖掘隐含的主题信息和舆情演化规律,并提出相应的舆情管控策略。

       采用的舆情演化分析方法能够揭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微博舆情传播周期中各阶段主题的讨论内容和时序发展趋势,研究结论丰富了有关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模式理论, 为准确把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 对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和引导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应用价值。

       该论文具有以下特色:一是采用了LDA模型和TF-IDF权值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地过滤了无效高频词,提高了主题分析的可解释性和准确性。二是引入了主题强度这一抽象变量,通过可视化的方式,直观地展示了舆情事件中各类主题的强度变化和演进过程,有助于洞察舆情热点和传播规律。三是构建了一个全过程的舆情分析框架,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针对舆情事件的演化特征进行对策性研究,为相关管理部门在处理类似事件舆情管控时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四是成果在重要学术刊物《信息资源管理学报》发表后,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截至2024年2月17日,在CSSCI被引达到22次,在CNKI被引达到100次,有5197次的下载,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

 

获奖项目

《Social Media-based Sleeping Beauties: Defining, Identifying and Features(基于社交媒体的睡美人:界定、识别与特征)》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侯剑华

image-20240608110609-6

       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科技信息分析与竞争情报、科学计量与科技评价、科学学理论、科技管理与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研究。入选Elsevier 2023年度中国高被引学者(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

第二作者:杨秀财

       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计量与科技评价、专利计量与科技创新管理、科学学。

image-20240608110630-7

 

获奖成果介绍

       科学研究中的睡美人现象是科学计量学和科技情报领域研究的经典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科学计量学家对传统的科学文献中的睡美人现象进行了大量研究。随着社交网络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非正式科学交流在科学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研究在基于引文网络的传统科学知识扩散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交网络科学睡美人的概念,为科学论文在社交媒体网络中的知识扩散和传播轨迹提供了新的测度和识别方法。为新型“无形学院”的形成和公众参与的科学发现和知识创造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视角。通过分析基于社交媒体的科学睡美人文献的特征、扩散轨迹及其演化规律。进一步揭示了在正式和非正式科学交流系统中,知识扩散模式和创新转化等方面的差异。

       研究结果发现,基于传统引文网络的科学知识扩散轨迹相对稳定,由知识扩散连接的科学交流网络结构更明确和单一,学术影响力更为集中,影响持续时间更长。然而,基于社交媒体的科学知识扩散速度更快,知识扩散的轨迹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形式更加多样化。由这种科学知识扩散连接的无形学院的结构更为松散和不确定,其影响更为广泛,影响力的时效性更强。

       研究面向社交媒体环境的科学交流系统,较为系统地揭示了数据密集型驱动的科研范式转型背景下,辅助科学发现和知识创造路径的新机制和新的解释视角。不仅为基于社交网络的科学交流系统、科学知识扩散和知识创新拓展了新的研究路径,并且为公众参与的科学发现和知识创造的实施机制提供了积极的决策支撑和实践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