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我院《文献保护与修复》课程走进四会开展野外实践教学

发布人:孙立宝

       2023年11月25日,我院2021级本科专业选修课程《文献保护与修复》师生近60人前往肇庆四会市开展野外实践教学。本次教学活动由课程负责人周旖副教授组织与指导,李海涛教授、宋琳琳副教授共同带队。实践教学设计了古法手工造纸调研与实践、端砚专题展览观摩等教学内容,以亲身实践加深同学们对“文献载体的结构与衰变原理”“记录媒介的结构与衰变”等理论知识的理解。

       教学伊始,扶利村义务讲解员张伙元为同学们讲述了“邓村古法造纸术”的传承历史与造纸的基本工序,并带领同学们参观了村史馆与造纸展览馆。展馆以图文介绍与实体展品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呈现了砍竹、挞竹、脆竹、碎竹、舂竹、打浆、抄纸、榨纸、松纸、晒纸等传统手工造纸的基本工序以及造纸原材料在不同工艺阶段的形态,展示了腌池、水捣坊、纸浆池、帘架、竹帘、榨杆等造纸器具。随后,师生们前往古法造纸工坊,在造纸匠人的指导下亲自操作拌浆、捞纸等传统造纸法中的关键步骤,对传统手工造纸方法形成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图1 扶利村讲解员向师生介绍造纸工序
图2 同学们进行手工造纸实践

       下午,师生前往国内首个以“端砚”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端砚博物馆进行现场教学。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师生们观摩了由稽古探源、紫玉生辉、砚出端溪、工巧如神、文房清供、紫云追梦、走进新时代和文房四宝等八个专题组成的《端溪风流——端砚历史文化展》主题展览,并对端砚的历史地位、材质与石品花纹及其制作工艺等内容进行深入学习。

图3 同学们参观《端溪风流——端砚历史文化展》主题展览
图4 周旖老师在中国端砚博物馆开展现场教学

       《文献保护与修复》课程是我院面向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课程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培养适应文化强国战略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文献保护专门人才为目标,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的改革思路进行理论、实践与实验并重的教学设计。通过本次实践教学,同学们不仅以亲临现场的方式认识了古法造纸工艺与砚台制作工艺,在田野实践中加深了对“文献载体的结构与衰变”和“记录媒介的结构与衰变”课堂理论的理解,更进一步形成了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专业使命的内化思考。

图5 老师和同学们于中国端砚博物馆合影留念

 

学生学习心得

       四会古法造纸和端砚博物馆的实践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真正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就要到现场和实地走一走看一看,当古老技术造出来的纸铺展在眼前,当清润的砚石触摸在手心,历史的烟云就此展现。那些跨越千年的记忆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至今,又怎能不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火种与血脉。古老的记忆应该得到崭新的传递,它们不仅活在书本里,不仅活在理论中,更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记忆里。

——肖扬

 

       我们在肇庆四会参观了“中国民间古法造纸第一村”,了解了当地古法造纸的历史文化和工艺流程,并且亲身体验了手工抄造纸张的过程。在参观体验过程中,我们感受到手工造纸的不易,并且结合课堂所学思考手工造纸给纸张长期保存与利用带来的影响。这次宝贵的实践教学活动让我们将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提高了我们的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

——岳小琳

 

       在抄纸体验区,我有幸亲身体验了抄纸的步骤。看着最终成品的手工纸张,我仿佛能够感受到时光倒流,回到了古代的文化工坊。那一张张纸,就像是历史的活页,承载着古老文化的记忆,将我们与过去连接在一起。

——张栩铮

 

       在中国端砚博物馆的参观过程中,我们亲眼见到了许多做工精美、光滑细腻、雕刻技艺高超的端砚,了解了端砚的历史、种类以及端砚中“眼”的概念等知识点,并通过图文介绍充分认识到了砚石开采和端砚制作的艰辛,对“砚台作为中华民族瑰宝,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更深的感悟。

——“文献守护者组”(21级档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