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武大中大三大高校六大国家级学术机构齐聚盐田,联合发布《公共文化管理学科体系建设行动计划》

发布人:孙立宝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与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体系建设,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三个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协同教育部图书馆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改革虚拟教研室、教育部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六家学术机构于2023年10月26-27日齐聚盐田,于“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讨会·2023”会议期间共商公共文化管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联合发布《公共文化管理学科体系建设行动计划》。

图1 《公共文化管理学科体系建设行动计划》发布现场

      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支撑。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将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国家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研究,加强多层次专业人才教育和培训”。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要健全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培养机制,“推动将公共文化管理纳入学科体系,依托国内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培养高水平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人才”。伴随着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战略的推进,对于公共文化管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求日益迫切。

      面向这一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经过两天的座谈和研讨,六家学术机构一致同意,联合更多部省级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积极寻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评议组、全国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图书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与政策法规司等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共同推动公共文化管理学科体系建设。由六家学术机构共同议定的《公共文化管理学科体系建设行动计划》于27日下午“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讨会·2023”闭幕式上正式发布,随即将实施包括成立虚拟教研室、建立联席会议、开展人才需求调研、讨论核心课程体系、教材编撰、建设教学案例库、加强国际传播、开展人才培训等在内的十大行动。

      这一《行动计划》是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三个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合作共建所取得的重要成果。自2023年5月起酝酿至10月正式出台,其形成也是三个基地在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规司和公共服务司的指导下探索实质性合作的过程。接下来,三个基地将依托公共文化管理虚拟教研室和联席会议两大合作共建机制,全面推进公共文化管理学科体系建设行动计划。中山大学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程焕文教授将于2023-2024年担任公共文化管理虚拟教研室轮值主任。

图2 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公共文化合作共建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