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新增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硕士专业学位授权
2022年7月12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关于下达2021年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撤销和增列的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中山大学自主审核新增 “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硕士专业学位授权正式获批,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的古籍保护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再次取得突破性进展。
图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知首页
图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知附件
中山大学新增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学位授权,培养类别为专业学位,培养层次为硕士,下设文献保护与修复、古籍整理与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四大方向,以文献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构成“整理-修复-保护-数字化”全链条,培养具有优秀职业素养,能够综合运用保护与修复、整理与活化、数字化保护、保护管理和治理等知识和技能解决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胜任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行业的实际工作,满足文化强国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战略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图3: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硕士四大培养方向
图4: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硕士人才培养目标
新增学位点重点依托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国家文化发展与文献遗产保护”学科方向团队建设,投入专任教师18人,其中骨干教师12人(程焕文教授、张靖教授、林明研究馆员、陈定权教授、徐健教授、王蕾研究馆员、彭国超教授、路永和教授、李岱峰教授、周旖副教授、肖鹏副教授、陈涛副教授);行业导师18人(包括1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籍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杜伟生,国家级古籍保护技艺传习导师潘美娣、邱晓刚、万群、肖晓梅)。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导师来自培养单位,另一位导师来自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机构。师资队伍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在古籍、红色文献、档案及其他特藏等文献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性、再生性和传承性保护等领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积累,例如,程焕文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张靖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籍保护学科建设与理论体系研究”,林明研究馆员获聘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导师,周旖副教授兼任国际图联保存与保护(IFLA-P&C)专业组委员等等。
课程体系的设计以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专业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原则,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课程、实践类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加强职业伦理规范与学术伦理规范的培养。在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根据学位点学科优势和师资特色,提供管理、技术和人文三大模块专业选修课,旨在用管理推动传承,用技术赋能人文。
图5: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硕士专业必修课体系及逻辑关系
图6: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硕士专业选修课体系及逻辑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加强文物和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将文物保护研究和古籍保护研究视为同等重要的工作。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指出:“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并提出“推进古籍学科专业建设”的具体意见:“进一步优化我国古籍相关学科专业布局,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完善涵盖古籍保护、整理研究、编辑出版和数字化的古籍相关学科专业体系。深化古籍学科理论构建,编写专业教材,强化实践教学,鼓励在文史哲、中医药等相关学科专业教学中增加古文献相关教学内容,鼓励有条件的院校设立民文古籍与汉文古籍兼修的古文献相关学科专业。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古籍学科与材料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学科融合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中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渠道;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主动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路径;发展专业学位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中山大学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硕士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向国家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迫切人才需求、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人文湾区”并促进湾区文化交流融合发展的战略人才需求、主动服务文化强国建设而设。
2014年,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成为全国首个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签订联合培养“文献保护与修复”方向图书情报硕士的单位。截至2022年6月,“文献保护与修复”方向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已招收学生8届,培养高层次人才50余人。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张志清认为,中山大学在古籍保护硕士培养方面,形成了“中大模式”。上海图书馆原副馆长周德明评价中山大学的文献保护教育“是目前全国体系最为全面、积累最为悠久的”、“十分重视实战”,教育模式与其想象中的文献保护教育最为相近。新增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硕士正是在这一扎实的人才培养实践基础上的再一次突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认为,这是中山大学为中国的古籍保护人才培养走入正常渠道做出的贡献。
中山大学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硕士拟于2023年正式招生(详情请参考《中山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及招生学科专业目录》,https://graduate.sysu.edu.cn/zsw/postgraduate),欢迎跨学科背景(本科专业包括但不限于: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古典文献学、历史文献学、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学以及文物保护、文物保护规划、文化遗产、艺术史、材料科学、化学、生物学、植物学等),有意在文化领域以及图文博美行业长期发展的本科应届毕业生以及有意深造的大中小学教师、文化产业相关单位从业人员、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文化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报读。
发布时间: 2022-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