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传百世,任在青年 |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中华典籍文化保护与传承大赛决赛落下帷幕
2022年5月22日,“典红百年·典活记忆·典亮青春:第二届全国大学生中华典籍文化保护与传承大赛”决赛在我院功举办。本届大赛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全国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等单位联合主办。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熊远明,我校党委副书记余敏斌教授,以及大赛主办方的代表、评委和参赛队伍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出席了决赛开幕式。决赛开幕式由信息管理学院张靖教授主持。各参赛队伍相聚云端,一展风采。
决赛开幕式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线下会场
大赛分为学术论文与调研报告、传统文化创意设计两个单元,共有来自全国的79所高校参与,征集到参赛作品155份。经过初赛通讯评审、初赛专家评审等环节,遴选出来自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联合大学、郑州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福州理工学院、武汉大学、湖北大学和中山大学15所高校的20支队伍进入决赛环节。学术论文与调研报告单元共有8支队伍进入决赛、传统文化创意设计单元共有12支队伍进入决赛。决赛分线上、线下两个会场,两个平行单元同时举行。
01 大赛开幕式
开幕式上,熊远明馆长和余敏斌副书记分别代表大赛主办方致辞。熊远明馆长在致辞中指出,本次决赛是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的重要举措,本届大赛的主题高度契合了《意见》中的指导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体现。余敏斌副书记在讲话中介绍了我校近年来在加强古籍保护与整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的重要举措和成绩,并强调中山大学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研究和传承,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本次大赛,是对中央关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华古籍保护传承工作相关方针政策的切实贯彻。在开幕式上致辞的还有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陆伟教授、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张久珍教授、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张洋教授。
02 学术论文与调研报告单元
本单元邀请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苏品红,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王余光教授,图书情报专业学位(MLIS)中心主任、全国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柯平,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系主任初景利,中山大学图书馆常务副馆长林明担任评委,8支进入决赛的队伍就各自的论文进行汇报和答辩。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队伍通过问卷对纸质文献修复市场需求进行了调研,并通过专家访谈对文献修复机构的特性进行分析,深入挖掘了古籍修复市场的三大痛点,在创业实践性上得到了评委专家的高度评价。
北京联合大学《基于纸质文献修复市场调研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团队
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队伍对《十竹斋笺谱》的装帧流变进行了考据,基于各版本装帧形式在不同时代的流变进行了梳理,体现了对古籍、文化的珍视热爱。
北京工业大学《<十竹斋笺谱>版本与装帧流变考》团队
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队伍对文献展览用光的现状进行了调研考察,亮点突出,体现对典籍保护实用性的探索热情。
南京艺术学院《“合理用光”》团队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队伍对纸浆法在民国档案修复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考据,结合史料对民国文献的修复流程进行了理论分析。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队伍对数字统一语境下的流散珍本古籍建设进行深入分析,从保护维度、运行纬度、教育纬度、法律纬度几个方面对古籍再生性的可行路径进行分析,契合国家发展需要。
郑州大学《数字统一语境下的流散珍本古籍建设:维度、框架与启示》团队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队伍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对文化类节目在青年学生中推动典籍传承所发挥的宣传作用进行了分析,创新典籍保护推广路径。
武汉大学《文化类节目在青年学生中对推动典籍传承发挥的作用》团队
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队伍从学科交叉融合与新文科建设的政策背景和科创案例切入,指出文化遗产的科技保护以成为主要路径。
中山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创新中的学科交叉融合及其与新文科建设之关联》团队
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队伍阐述了明中后期算学启蒙读物对商品市场的作用,从商品经济维度解释了明中后期的启蒙读物的版本价值。
南京艺术学院《明中后期算学启蒙读物与商品经济》成员
本单元汇报展示思路清晰、选题新颖,展现了参赛队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社会实践的热情,尽显风采。
03 传统文化创意设计单元
创意设计单元邀请了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张久珍,全国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李纲,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郑建明,中山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王蕾,中国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张立朝,中国档案学会理事李云鹏作为比赛评委。进入决赛的12支队伍围绕各自的创意设计进行了汇报和答辩。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队伍的《書·語》用三组海报述说历史沧桑,“一书一世界”,字符的编排和美学设计阐释了人类文明共有的财富,揭示了文明之间互学互鉴的理念。
南京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设计队伍提取了唐诗中花卉的意象,通过可视化设计进行人文研究成果的视觉呈现,体现了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队伍结合典籍与诗句,把茶叶外包装与古籍装帧结合,设计了一套茶包礼盒,设计元素丰富。
南京艺术学院《书寄茶客》团队成员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队伍制作了一套妙趣横生的古籍修复工具箱微信表情包,兼具古籍保护的专业性和社会性。
福建师范大学《古籍修复工具箱微信表情包》团队合照
福州理工学院应用科学与工程学院队伍将书籍和建筑相融合,通过改变书籍的形态对建筑进行描绘,表达“书式生活”的韵味。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队伍将民族典籍制成典籍灯,意味着照亮民族典籍文化。
武汉大学《民族典籍灯》团队成员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WEB应用类队伍制作WEB应用,帮助用户突破时空局限,体会红色教育,感受红色文化。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数字媒体类队伍运用多媒体技术将《随园食单》中的食材特点生动表现,颇具张力地宣传了中华饮食文化。
武汉大学《随园食单》团队合照
湖北大学艺术学院队伍运用中国传统绘画,融入梅花元素,运用窗棂的元素制作了一系列文创产品。
湖北大学《梅·意》团队合照
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失落之渊》队伍的利用RPG游戏的形式,面向年轻人群体,宣传古籍保护和正面价值理念。
中山大学《失落之渊》团队合照
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产品设计类队伍的《羊·如玉》融媒体互动解谜书将古籍保护和文化旅游相结合,结合公开课和延伸阅读卡片,展现了老广州和典籍的古韵之美。
中山大学《羊·如玉》团队合照
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BookLand》队伍在游戏中融入《妙法莲华经》《六韬》和《黄钟日报》等古籍元素,让玩家在探索中获取典籍保护的知识,了解典籍保护的内容,感受典籍文化的熏陶。
无论是在市场、美学还是应用上,本单元的参赛队伍都体现了卓越的创新思维和审美素养。
经过决赛中各团队的精彩汇报和专家们的严格评选,两个单元各评选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五名。闭幕式上,中国档案学会理事、北京汉王数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云鹏宣布获奖名单及奖励方式。
本次大赛的成功举办是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的重要举措,是对高等学校培养古籍整理与保护高层次人才、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中华典籍保护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使命的重要回应。
发布时间: 2022-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