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周年·校友荟(十一) | 田纳西大学副教授朱晓华:沐浴阳光与雨露,自然生长
校友简介
朱晓华,河南郑州人,1997-2004年就读于中山大学信息科技学院信息管理系,2001年取得信息学学士学位,2002年取得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2004年取得图书馆学硕士学位。2011年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获得图书馆和信息学博士学位。现任田纳西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信息学、信息政策、高校图书馆等,主要教学方向包括信息组织和检索、数字图书馆、政府信息、信息架构等。
回首往事,难忘师恩
采访者:您对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有什么深刻的回忆吗?
朱晓华:我在中大资讯管理学院经历了本科和硕士这两个重要的人生阶段,留下了很多回忆。在广州的七年里,我的校园生活很简单,读书写信,认识了很多良师益友。印象深刻的是广州美食非常多,我以前最爱去一家粤菜餐厅,那里面的叉烧特别好吃,但是很难抢到;广州夏天非常炎热,必须要学会“心静自然凉”。我觉得在广州受到的文化冲击比我出国后受到的还要激烈,因为去国外会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是从中国的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没想到差异这么大,主要是因为中国地大物博,各个地方都有独特的文化。
此外,我印象深刻的老师有黄晓斌老师、骆伟老师、曹树金老师、潘燕桃老师、肖永英老师和程焕文老师。其中程焕文老师是我的导师,对我影响最深。入学之初,程老师在迎新大会上叮嘱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因为人生中能用来好好读书、相对不太受到外界干扰的时间是很有限、很难得的。程老师是一位很有想法,对学问有高追求的老师,在学术方面他对我有很重要的启蒙作用,现在我们仍偶有联系。
中外对比,聚焦差异
采访者:您认为海外对于信息学的研究和国内相比有什么异同点吗?
朱晓华:在十几年前,相较于西方,国内的学术论文不太注重实证研究,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研究经常从不同层次和不同眼点进行研究,会从非常细微的实证研究,逐渐引出来理论的构建。近年来我觉得国内学术水平提高迅速,其方法理论和数据收集都有长足的进步,但在创新方面仍有不足。我觉得很多中国学生的研究方向和方法都有点类似,信息学应该可以挖掘和研究更多有趣的东西。另外,研究方法同样需要追求创新,现在美国最好的期刊都对研究方法的创新性有很高的要求。我们国内有许多年轻有活力的学者和学生,学术环境也越来越好,我觉得大家应该在选题和研究方法方面追求更高的创新性。当然由于我对国内信息学了解有限,我的理解可能是浅薄的。
职业选择,水到渠成
采访者:您为什么会选择科研教学的道路,而且是选择了田纳西大学呢?
朱晓华:我喜欢看书,从初中开始就想做一个图书馆员,报考中大时还没有图书馆学所以选择了信息学,然后在研究生阶段选择了图书馆学。对我而言,选择科研是一个很自然的选择。因为在我们的文化里,成绩好就应该继续深造,有保研的资格不会选择放弃,有条件拿奖学金出国为什么不出去看看,而且我经常思考如何看待一个社会现象,不同的人和学派会用何种的理论和观点来解释它,所以攻读博士是一个使我开眼界长见识的过程。毕业后很幸运地进入了田纳西大学任教。田纳西大学信息学院历史很悠久,排名也一直不错,而且系里面有我很尊敬的前辈。进入田纳西大学后,每个新老师都有一个导师,因此在这段时间里,我各个方面都有所真正成长、成熟。我对这份工作很满意,这一切都是缘分,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循序渐进,克服焦虑
采访者:您在学术道路上是如何找到现在的研究方向的呢?你有遇到一些印象深刻的困难或者是激励你前进的事情吗?
朱晓华:攻读博士的过程需要很大的毅力,并非一个容易的过程。其中对我来说最困难的就是选题和选方向,因为研究方向和选择论题需要仔细考虑,比如这个研究问题的意义是否很大,包括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已有的研究是否已经很丰富了,它们用了什么研究方法,有什么缺陷和不足。具体到选定题目时,需考虑这个题目大小是否合适,有无合适的研究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各种方法有何利弊,这种方法我是否擅长,是否有合适的数据支持实证研究,如果没有去哪里寻找等等。尤其很多青年学者还有其他方面的顾虑,比如我对这个题目感兴趣,但是别人是否感兴趣呢,这个题目是否可以发表,有没有受众等等。以上顾虑都很重要,所以选择方向时容易想得太多或太少,如果想得太多就很难确定题目,想得太少就难以做好研究设计,选题的过程需要慢慢地摸索和思考。
我从一些小的实证研究开始,慢慢积累对研究的兴趣和经验,并且将研究方法的应用逐渐形成自己的方式。积累了一定经验之后,我将感兴趣的研究问题概括为一个中心思想:在电子技术时代,一般用户以及代表用户权益的一些机构,比如说图书馆,到底得到了哪些权益,又失去了哪些权利,这个变化过程是怎么样的,对这些权益我们在不在乎,应不应该在乎?这是比较具体的,宽泛来说就是社会、技术、信息产品和人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所以就我的思想发展来说,是一个从小到大,从杂乱无章到凝聚至一个中心,然后又从大到小,从中心发展出一些较小的题目研究,希望最后再发展到对社会信息学理论、甚至是社会理论产生一些贡献。
我在博士论文选题时也遇到了较大的困难,但我的朋友和老师给予我很大的帮助。一位同系的朋友告诉我不用着急,多读多想,慢慢就出来了。我的老师们不会帮我确定题目,也不会直接否定一个题目,而是在我有想法的时候提供很多意见和参考的想法,慢慢引导我。读博士需要很大的毅力,一个人想拿到博士学位不需要很聪明,但是需要下苦功,比如每天老师会布置很多阅读任务,要读很多、想很多、讨论很多、写很多。很多人会中途放弃,因为这个过程有时候很枯燥很困惑。我当时也很焦虑,但我会把重点放在当前的事情上,不要想太久以后的事情,慢慢给自己减压。其实这也是我现在减压的主要方法,压力和焦虑都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要学会接受自己的各种状态。
前途抉择,明确方向
采访者:是什么契机让您决定留在国外的呢?现在有很多同学想要去国外进行深造,您对他们有什么建议呢?
朱晓华:留在国外的原因很难用几句话概括,但总的来说和我一贯的人生态度有关系,就是顺其自然。我很喜欢现在的工作环境,遇到了很多有趣的志同道合的、对这个专业充满热情的同事和学生,尤其是我的学生,他们经常会激发我的热情和灵感。另外,我的家庭已经适应了在美国的生活,我的孩子们也在美国出生。我从小在大城市长大和读书,大城市比较热闹也比较拥挤,到了美国以后我一直待在小城市,这里的生活会相对安静、节奏稍微慢一些,而且在美国小城市的教育医疗等资源不会与大城市相差太多。一个让人觉得很舒服很有热情的工作环境是很重要的,我喜欢现在的生活,不想有很大的变化,所以顺其自然地留在国外。
对于想出国深造的师弟师妹们,可以多了解一下国外的生活,可能某些方面与大家的想象有些差异。有些人来美国之后会觉得怎么都像农村一样,其实美国本来大部分地方就是“农村”,除了纽约、洛杉矶等大城市。如果热爱城市生活,还是留在中国比较快乐。另外,留学是学习的途径之一,应该带着对研究的喜爱和热情,而不是功利性。中国现在有很好的学习环境,在国内攻读博士也可以中美联合培养。
回想起来,当时我是被社会的期望、当时的条件推着走,有点随波逐流,虽然很幸运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但我仍然觉得这种缺乏规划的过程是不对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年轻人应该对自己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有清楚的认识,不要随大流。在美国很多人注重思考和探索“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这个问题,我的学生很多都是第二、三个专业才选择图书馆学,但他们选定之后就会带着较大的热情。我觉得这个热情很重要,人们对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才会有动力。虽然有点不容易,但年轻人还是要尽量想清楚。所以不要为了出国而出国,而是想好自己想要什么才做决定。

